在不同的路況騎乘時,適時地將檔位調整至符合騎乘的需求,會讓自身騎乘的感受大不同,也是樂趣所在。但各位新手剛開始騎乘公路車前,應當要了解正確操作的觀念。
勿調整至過輕或過重的檔位

檔位過輕,騎乘者踩踏時的力道容易不平均,腿部的施力太重會使騎乘者的臀部無法穩定的坐在座墊上,造成所謂的「臀跳」。且也會由于腿部施力過大,進而使得踩踏的姿勢改變,影響了踩踏動作的順暢感;也有許多初學者一開始缺乏訓練,腿部缺乏足夠的肌耐力,使用過重的檔位雖然可以擁有較大的動力前進,但也因為肌肉無法承受壓力的狀況下,造成膝關節或肌肉拉傷等運動傷害,初學者應衡量自身體體能狀況,不可因追求速度而勉強使用重檔位騎乘過長的距離。
在不同的路況上搭配合適的齒比
有些初學者在選購車輛時,往往會喜歡依自身的騎乘習慣及喜好來調整前后齒盤的齒,比但我們應當選擇合適自身喜好及以達成最有效率的踩踏輸出為主。
平面道路:
在平坦的道路上,前方齒盤通常是采用小盤,搭配后方17至21的齒盤為主,若在順風的情況下騎乘,騎乘者可將前方調整至大盤,后方齒盤則可自由搭配,以達高速巡航的效果。
急上坡:
在騎乘平面路段,前方若出現急遽的短坡,如橋梁、丘陵地形等。騎乘者可以憑借著騎乘平面路段的慣性來一股作氣沖上去,前齒盤可維持在大盤的位置,而后齒盤則應依造路況來進行變換檔位。
上坡:
由于在上坡路段時,將增加騎乘者踩踏時腿部的負擔,造成腿部的阻力過大。這時應當調整后盤的齒輪,一開始使用一齒一齒的調整方式來逐步尋找最合適的檔位,配合之后騎乘的經驗就可以輕易地找到合適自己的檔位。而在騎乘連續型的上坡路段,如臺東壽卡等較長距離且陡峭的地形時,騎乘者應當依地形來變換檔位,通常前齒盤是調整至小盤,而后齒盤則是不停變換檔位來配合變化急遽的地形條件。
下坡:
初學者在騎乘連續的下坡路段時,首要原則應以維持平均的踩踏效率,避免影響到后方車輛為主。前齒盤可調整至大盤,后齒盤則可以逐步降低檔位,勿因貪快而不調整,若有突發況狀或急彎而導致煞車不及,將可能導致嚴重的意外。
事實上,在騎乘的過程中沒有所謂的正確換檔時機,畢竟每個人的體能條件不同,騎乘者應當聆聽、感受自身騎乘的程度來更換檔位。簡單的來說,騎乘時感受到阻力就應該換檔,踩踏過重就應將檔位調輕,反之亦然。常常聽到一些人對于變速車的疑慮:變速愈多段的會不會愈貴?變速車比單速車容易故障...等,說實在單車的價格應該是取決于搭配零件的等級高低之分,而變速車因為多了變速而此較容易故障的觀念,更是因為大家對于變速的不瞭解而深植的錯誤印象;不過在參加活動時的確發覺許多車友們并未善用自己車上的變速功能,使得在爬坡時費力又耗時,但是有些車友覺得始終無法抓對應該變速的時機,在此為各位選手做一個深入淺出的介紹。
您的單車有幾速?
檔數 | 前齒數 | 后齒數 | 齒輪比 | 曲柄迴轉一圈時
輪子移動的距離 (cm) |
建議使用段 |
1 | 22 | 28 | 0.786 | 160.9 | 極陡坡 |
2 | 22 | 24 | 0.917 | 187.7 | |
3 | 22 | 21 | 1.048 | 214.6 | |
4 | 32 | 28 | 1.143 | 234.1 | 陡坡 |
5 | 22 | 18 | 1.222 | 250.5 | |
6 | 32 | 24 | 1.333 | 273.2 | |
7 | 22 | 15 | 1.467 | 300.5 | |
8 | 42 | 28 | 1.500 | 307.5 | 由于鏈條扭曲過度,容易使后變速器損壞,不建議使用 |
9 | 32 | 21 | 1.524 | 312.2 | 緩坡或平路逆風時 |
10 | 22 | 13 | 1.692 | 346.8 | |
11 | 42 | 24 | 1.750 | 358.7 | |
12 | 32 | 18 | 1.778 | 364.2 | |
13 | 22 | 12 | 1.833 | 375.7 | 鏈條容易磨擦前32齒片內側而產生噪音及磨損,不建議用 |
14 | 42 | 21 | 2.000 | 410 | |
15 | 32 | 15 | 2.133 | 437.2 | |
16 | 42 | 18 | 2.333 | 478.2 | 平路 |
17 | 32 | 13 | 2.462 | 504.5 | |
18 | 32 | 12 | 2.667 | 546.5 | |
19 | 42 | 15 | 2.800 | 574 | |
20 | 42 | 13 | 3.231 | 662.1 | |
21 | 42 | 12 | 3.500 | 715.5 | 下坡或平路順風時 |
了解您的傳動搭配:
首先要先瞭解您自己單車的傳動系統是如何搭配的,以登山車而言目前的前齒盤多半為三片式,而較常用的齒數是42.32.22或是46.36.26兩種,而在后輪的飛輪以七片或八片居多,由11齒到26或28甚至于更大的32齒,登山車為了克服各種不同的地形,齒間距會比較大。而一般所說的多少段變速便是由前后齒片數相乘而來.像是 3*7=21段.3*8=24段:在公路車方面的最大不同就是前齒盤大多為兩片,而較常用的齒數為52.42或是53.39.而后飛輪則是從早期的6片、7片、8片直到最新的9片;有著不同的齒片數,目的只是為了使齒輪比的差距更細密;后飛輪從12齒到23齒為公路車比較常用的齒數。
齒輪比與單車行進的關系:
當我們腳踩踏板迥轉一圈,力量由曲柄到齒片,再藉由鏈條將力量傳動到后飛輪,而后飛輪帶動花鼓、鋼絲、輪圈進而達到前進的目的,在這之中如果大齒盤的迴轉是固定的頻率,那麼決定輪子轉動快慢的因素便是齒輪比;也就是說大齒盤轉動一圈能帶動后輪幾圈這是全由齒輪比來決定,而我們于實用的技巧上,在面對各種多樣的地形時,就必須在省力費時與費力省時之間尋求一個適當的齒輪比,接下來我們以較常見的齒輪比為讀者們作分析:
前齒輪:22.32.42
后齒數:12.13.15.18.21.24.28
輪徑:26*1.95(較常見的登山車外胎尺寸)
在騎乘時盡量不要讓鏈條處于前齒盤最大齒對應后飛輪最大齒及前齒盤最小齒對應后飛輪最小齒這兩種狀態;而停車時則最好將變速變成前齒盤最小齒對應后飛輪最小齒狀態,以減輕變速器彈簧負擔。
如何抓住變速的時機?
由以上的表格看來,嚴格說來一般21段的變速車,實際能使用的只有19段變速,因為在使用42*28的齒輪比時鏈條的斜度過大,并且容易造成后變速器拉伸過大,所以不建議使用,而22*12齒的上輪比也是由于斜度的關係,會使鏈條磨擦到前面32齒的齒片內側而產生噪音,也不適用于騎乘,但若是在騎乘之后或是長時間不使用單車 ,建議您可以將鏈條放在這一齒,以減輕后變速彈簧的負擔。此外也可以由此表看出,齒輛比大小的關係,并不是按照齒輪排列的順序,而是必須前后不停的變化,所以在剛接觸單車的運動時除了多動腳踩踏之外,也得多動動手指來練習如何捉住適當的變速時機與技巧;我們可以由移動距離看出來,從踩踏曲柄一圈可以由移動最短的1.6公尺到最遠的7.1公尺,這之間差距頗大,簡單來說移動距離短踩踏感覺輕快,而移動距離越大所費的動能也越大,自然會費力 的感覺,至于如何去調配自己的變速,由于每個人體力與肌肉力量不同,只能說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本表的使用建議欄只能作為參考,各位新手還是要多上路,多體驗,才能利用變速的效果來克服所有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