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給的10點建議: 1. 整隊出發 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要報告隊長。啥?哎呀,說的是第一次騎行,想哪兒了?比集中時間提早點到場,和隊友交流下,不懂就問。騎行時留意身邊的障礙物和其他隊友。當要離隊,一定要向隊長或隊友說。要是騎在隊長前頭,那隊長不再對你負責了。如果列隊前行,要保持勻速,轉彎時不要忽然剎車或加速。見到障礙物要指出。別死盯著前面隊友的輪胎,還有更重要的是,別撞上前面隊友的輪胎。 2. 50%定律 別一次騎多于上次騎行50%長度的距離。騎行期間要能及時補水。有些從來未一次騎超過15公里的車友就說要騎50或70公里,結果當然很慘烈,甚至其中有些車友永久“掛車”.如果想鍛煉成長途車手,那么應該進行連續6個周末,每個周末都遞增騎行長度的訓練。 3. 棉質衣物 情非得已時才穿,這說的還包括內衣褲!騎行服設計為直接接觸皮膚,而其導汗材質可快速散走水分。騎行褲加墊的麂皮部分通常采用防菌纖維。而棉質會吸收水分,導致發炎或水泡。 4. 胎壓 每次騎行前都檢查一次。很多車手的輪胎要么過度打氣,要么打氣不足,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容易爆胎。其實不用把胎打到最高胎壓,太硬的胎反而不好操控和容易耗損,而且其實對減低滾動阻力沒啥幫助。如果在盛夏,要注意不要把單車放在車尾箱,胎可能會爆或漏氣。 5. 鏈條 勤洗鏈條和對其加油,因為它直接影響車的性能和安全,F時有測量鏈條延展度的工具,通常如果鏈條已經跑了3200公里,那就該退休了。選擇鏈條時,要搞清楚要買8、9還是10速的。拆卸鏈條需要特殊工具,除非有主連桿。上了新鏈條后要再測量一次。如果沒把握,還是給點手工費,出去讓師傅給你換吧。 6. 座墊高度 正確的座墊高度應是當腳踏去到最低點時,膝蓋有30%的彎曲,而坐在座墊上,腳應是夠不著地。座墊過低會對連接脛骨和膝蓋的肌腱造成壓力;過高會使你不得不伸直雙腿踏行,這樣又會傷害膝蓋背部。所以你可以按方拿藥,怎樣疼就怎樣調。 專業fitting不便宜,不過是物有所值,有條件的童鞋不妨嘗試下。 7. 營養補給 不要等到饑渴時才進食或補水。有人認為每15分鐘就應該補水,每24公里就應該進食。如果已經感覺到饑渴,那證明已經太饑渴了。再者,騎著騎著肚子咕嚕嚕地叫也不好吧。如果騎行超過80公里,那么神馬能量棒、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騎行運動前幾天就應該注意要補充足夠水分和營養。計算好需要的食物和水,攜帶比預計的更多分量。超過一小時的騎行結束后的20分鐘內,必須飲用功能性飲料。 8. 腳踏 自鎖腳踏是王道。使用自鎖腳踏踏行就好像用鞋跟畫圓那樣:拉起,將腳踏推過頂端,然后像要刮掉鞋底的泥那樣將腳踏往后拉。 9. 變速 按需變速。低齒比需要更高踏頻,能增大好氧系統的運動量。運動中留意自身的甜區,即身體沒一個部位感覺到疲勞的時候。如果腿部感到疲勞,調低齒比;如果換氣太急,調高齒比。另外,每月至少清洗一次飛輪。如果感覺變速很不順暢,有異響或者跳鏈,那么就需要調校變速線了。不懂怎么調的話,可以回去買車的店鋪,大多數都可以免費幫調的。 10. 交通規則 這點的話,都是些常識了:保持直線騎行,按交通燈指示騎行。別想著是在騎行,要像在開車那樣嚴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