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由自然主義公司出版的《還我綠色地球》叢書《七個環保綠點子》一書里的文章,中國時報也曾摘錄,作者是約翰·雷恩,我們都親身經歷了霧霾,也體會過由環境污染帶來的恐慌,現在,讓我來看看作者對自行車的解讀。 我愛騎自行車,那是因為它對我的健康、我的雙腿都有益。但是,自行車之所以成為永續發展的珍寶,卻是因為它對這個世界的「無為」。自行車騎士的呼吸不會為這個世界制造酸雨,不會用一氧化碳廢棄和微粒殺人于無形,也不會改變地球氣候。自行車騎士吸收碳水化合物作燃料,不需要化石燃料和進口石油。自行車不會造成交通堵塞,也不會為了鋪設大量道路而犧牲農地、國度收入和可供棲息的美好環境。 ![]() 汽車是奇妙的發明,帶給二十世紀人類空前未有的靈活機動性。然而汽車數量的激增,大大損害了其它的活動工具,還賠上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修筑必要的公路和停車場又會使國庫耗竭、政府破產,尤其還會危及世界的糧食供應。舉例來說,中國如果要讓每個市民享受的道路設施和今天的美國一樣多,就必須讓出相當于全美百分之四十的耕地來鋪路。 公共巴士、火車,多人共乘一車制造的污染雖然比單人駕駛少,制造的交通流量也比較小,但是卻缺乏隱私,也無法提供服務到家的便捷。 日本的自行車擁有率和美國不相上下,那是因為日本的汽車燃料費較高,而且停車管制嚴格。結果日本的上班族有六分之一每天騎自行車往返。從穩定交通流量到設市中心徒步區等,便利自行車的各項政策將歐洲五個國家騎自行車完成市內旅程的比率至少提高百分之十。丹麥各大城市的交通,有五分之一的行程由自行車完成。荷蘭城市的自行車騎乘率更高,提供了城市三分之一的行程需求。 ![]() 大部分北美青少年在十六歲拿到駕駛執照那一年成年,荷蘭兒童卻在四歲左右學會騎腳踏車,然后就開始自由馳騁于小市鎮內。北美的街道危機四伏,不但剝奪兒童探索周遭環境的自由,也貶抑了父母這種角色,使他們成為現代社會的怪獸,半身是人,另外半身駕駛著迷你箱型車。兒童、老人、殘障人士及許多沒有辦法開車的人經常受困于交通運輸系統。若是給非駕車族機會,他們成為自行車族的比例會高得令人意外。歐洲有許多人口密集,自行車通行便利的小城市,年長市民也都騎自行行車,維持旺盛的活力,延續積極自主的生活,不需依賴他人。中國大陸的大城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有百分之二十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 納稅人和預算審核者更應該全力擁護自行車。自行車騎士的騎車環境改善起來很容易,代價不高,通常不過就是一桶油漆,劃出一條自行車專用道或削減多余的汽車道。其它的改善措施,譬如修筑隔離的自行車專用道,裝設自行車停車架等等,需要稍微花一點代價,但比起便利汽車的同類型投資,還是便宜許多;因為自行車不論行駛或停放,占用的空間都很小。一輛汽車走上一哩,支付的代價比自行車走上一哩高達二十倍。 ![]() 要讓比較多的人開始步行或騎自行車,關鍵措施在于抵制都市郊區漫無計劃的擴張,鼓勵稠密、適合居住的都市環境。近年來,北美倡導自行車最重要的里程碑,莫過于一九九一年通過的ISTEA法案。在這個法案之下,聯邦交通基金必須有百分之一用于改善行人與自行車環境,其中包括每一州都必須設立專責機構,負責行人與自行車事務的協調,在全美各州修建自行車道,架設自行車停放架等設施。荷蘭以道路的百分之十支持自行車周邊措施。但是,今天北美大部分城市和郊區街道對不開車的人還是很不友善。 最后別忘了,我們的工業社會必須將廢氣排放減少百分之九十才能解決全球暖化問題。要防止許多物種和生態體系滅絕,就不能再讓棲息地任由道路、郊區建設、人類設施切割、覆蓋。一隊一直加長的車隊,分布在不斷擴張的道路版圖上,不論排氣管多么干凈,都會和這些目標抵觸。唯有自行車才能帶領我們邁向這個目標。 英國作家韋爾斯(H. G. Wells) 或許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為我們下了最好的結論:「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我看到有人騎自行車,我對人類的前途就不會感到傷心,絕望! |